刊名:科技与生活
主办:中国科技新闻学会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ISSN:1673-9671
CN:11-5595/N
影响因子:-1
本文转自【新华网】;
新华社上海3月19日电 题:从“黑科技”到雪车队队长,冬奥赛场内外的申城冰雪人
新华社记者许东远、朱翃
随着冰雪运动的“南展西扩东进”,在上海这座南方大都市,人们也可以感受到冰雪运动带来的激情。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将于2022年2月4日开幕。在北京冬奥会的赛场内外,也活跃着这样一批上海体育人的身影。
“黑科技”打造教练“第三只眼”
蹬伸距离、重心速度、躯干角度、产生升力的攻角……通过多台高速摄像机,经过自主研发的图像识别人工智能软件分析,一组组跳台滑雪运动员三维动作捕捉参数出炉。数据的背后,是上海体育学院教授刘宇,带领着一支7人团队,在河北张家口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用科技手段,成为教练员的“第三只眼”。
“过去我们需要用几天的时间将图像进行数字化,现在3分钟到5分钟一个运动员动的数据就出来了。教练员在现场就能取得数据,可以针对性地对运动员身体姿态进行指导。”刘宇介绍,为满足跳台滑雪技术分析的要求,整个系统融合了数字视频识别的人工智能技术、基于UWB的精准定位技术和加速度传感技术等多项高科技手段,开发了一套跳台滑雪无干扰动作技术分析与反馈生物力学系统,实现了对跳台滑雪整个过程中重要数据的采集、分析与快速反馈。
在国家跳台滑雪中心的日子,气温常常处于零下30摄氏度,刘宇团队每天都在户外工作。科研人员在户外采集完数据后,趁着运动员休息的空隙赶紧钻进旁边的简陋小屋取暖。
现代体育离不开科技助力,“教练员就像医生,过去主要靠经验训练,现在我们提供更多科技手段,让教练多了另外一只眼睛。”刘宇表示,“利用科技产业的优势,上海同样可以深度参与北京冬奥会。”
雪车队驶出中国速度
雪车,被称之为冰上的“F1”。中国雪车队于2015年北京申办冬奥会成功后组建。2017年,中国雪车队就获得世锦赛参赛资格;2018年,中国雪车运动员首次亮相冬奥会赛场;2019年,中国队在世锦赛男子四人车项目上历史性地获得第14名……
作为上海冬奥第一人,中国国家雪车队队长邵奕俊说:“祖国越来越强大,以前不敢想的事都实现了。虽然雪车项目起步晚,但我们会用拼搏和汗水,追逐梦想。”
南方之城,走出两位冬奥裁判
2020年6月,世界冰壶联合会官方公布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国际技术官员名单,中国有4名裁判入选。其中来自上海的王珏和李凌姝将分别担任北京冬奥会冰壶项目比赛的执场裁判和副计时长。
李凌姝与冰壶结缘是在2011年,那时位于松江大学城的上海大学生体育中心刚刚落成。“学校打算开设冰壶课,我就成了冰壶课老师和大学冰壶队教练。”李凌姝说。担任大学冰壶队教练后,她利用业余时间勤学冰壶规则,在2014年参加了冰壶裁判考试,拿到国家一级裁判员的资格,之后成为世界冰壶锦标赛、亚太锦标赛等国际赛事副计时长与执场裁判。
2013年,王珏开始接触冰壶运动。2014年,上海市体育局组织冰壶裁判员考核,李凌姝顺利通过,6月获得国家一级裁判员证书。次年,上海承接全国冰壶联赛分站赛,王珏获邀参加,就此走上了裁判员岗位。
大部分观众眼中裁判的存在感很低,只需要举举比分牌或者测量距离。“其实裁判员不只是在比赛中起到作用,执场裁判有时候就像沟通的桥梁。”王珏介绍,执场裁判的主要职责是赛场上的裁决与测量,与运动队、裁判长、计时、统计、制冰组、媒体的沟通协作,把握比赛节奏,保证比赛公平有序进行。
从2010年至2019年,上海陆续举办短道速滑9届世界杯分站赛、1届世锦赛和花样滑冰3届中国杯、1届世锦赛。上海超级杯是国际滑联所属第一个以城市命名的比赛,也是第一个将短道速滑、花样滑冰和队列滑3个项目同时进行的大奖赛。国际大赛精彩纷呈,有力推动大众冰雪运动发展。2018年,全国大众冰雪季启动仪式首次跨过长江,在上海举行;2020年,上海市民参加各类冰雪活动(训练)达160万人次。
文章来源:《科技与生活》 网址: http://www.kjyshzz.cn/zonghexinwen/2021/0322/927.html